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全站搜索
新闻详情
 
当前位置
解析古代“科举高考”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4-02-05 15:38    浏览次数:
  

  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今天这样的“高考”,即科举考试。不同的是,在科举制度下,是重文轻理,学而优则仕。科举的故事,也折射着那个社会的缩影。

  科举制以学识选拔人才,体现了一种相对公平,由此也传下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千古名句。

  选拔人才的数量根据当朝国情而定,明清时期一般每次录取300人左右,有的年代只录百十人。

  第一场考是“四书”和“五经”,“四书每门必考,“五经”各选一经作为专业课。

  第二场考“论、诏、诰、表、判”等应用文体的写作,主要考察的是入职后写材料的能力。

  第三场考是“策”,即“经、史、时务策”,考察的是对儒家经典、历代掌故以及当下时政要闻的理解、策略。

  科举考试有着严格的考试规范。每一次考试,仅考试官员就有“总提调兼知贡官”、“考试官”、“同考试官”、“监试官”、“提调官”、“印卷官”“密封官”、“誊录官”、“对读官”等。

  每名考生考试的“号房”前,都会站一名“号军”,通常由锦衣卫等高级军官担任的“巡绰官”来领导这些“号军”。

  据史书记载烟台曾经出过榜眼。1826年(道光6年),山东登州府黄县(即现在的龙口)人贾桢曾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榜眼(全国第2名)。另外,莱州人毛纪,明代官至内阁大学士,即人们常说的宰相。也有资料显示,福山区明代三四万人,清代后期十万人左右,共考取进士七十五人,举人二百七十三人,贡生近六百人。在整个胶东乃至山东,按人口比例当属第一。

  奥巴马迎接习厦门警方锁定嫌犯刘铁男收集片女考生昏倒男生抱送医高考作文题被曝烧香拜佛上海飞机冲出跑道洛杉矶校园枪击案张绍刚退出主持界Kindle正式入华厦门公交车起火2013全国高考普京离婚习抵加州城管局长豪华座驾

脚注信息
Copyright 2017 尊龙凯时游戏娱乐官网 All Rights Reserved